遠距工作、數位學習、複合式生活型態的普及,讓「空間用途不再固定」成為現代生活的常態。傳統以功能分區為主的室內設計方式已難以應對多元生活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彈性、開放與可變性的設計思維。這樣的趨勢在台中室內設計業界亦快速發酵,無論是住宅、商空或共享空間,設計師皆朝向「未來適應性空間」的方向發展,讓空間可隨時間與需求變動調整。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彈性空間設計的核心策略
1. 可變牆面與滑門系統
可滑動或可摺疊牆面、拉門與懸吊隔間讓使用者能視情境開放或封閉空間。例如台中某設計師住宅案中,使用可旋轉式木格屏風作為客廳與書房之間的彈性界線,使用時開啟形成整合空間,不使用時則可保持各自獨立。
2. 模組家具與多功能設施
模組家具可根據需求重新排列組合,像是可擴展書桌、床櫃二合一、可變沙發組等,尤其適用於小坪數空間。在台中市區不少設計案已廣泛使用升降桌與收納床,增加空間使用彈性。
3. 預留空間與未來使用情境
設計時預想空間未來變化可能性,如嬰兒房可轉變為書房、工作室可改為長輩房等。例如某台中新婚住宅即將一間多功能房設計為滑門隔間,短期為健身室,日後可作育嬰室或小孩遊戲室。
空間混合與功能交疊的應用實例
1. 家庭辦公與生活合一
疫情後Work-from-home已成新常態,設計師須思考如何將工作場域與居家空間融合。台中某高樓層住宅即設計一處具備可隱藏式工作檯與影音設備的多功能區域,日間為書房,夜間轉換為小型視聽室。
2. 商空的共享與多用性
咖啡店兼具藝廊、工作坊結合零售空間,已成台中常見複合式空間設計模式。設計需考量人流動線、燈光切換與家具可移動性,讓空間隨時間與活動轉換功能。
台中室內設計案例:變形空間的極致展現
位於台中南區一戶老公寓翻新案,設計團隊保留原有樑柱結構,透過滑動木門與天花軌道系統,讓主臥、工作室與客廳之間可變化為獨立空間或完整整合的大客廳。此外,家具全數採用模組式設計,包括可折疊餐桌、收納沙發與書櫃床,滿足居住者隨季節、生活型態變換空間的彈性需求。
設計,是預見生活變化的能力
彈性空間的本質,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理解與尊重。當設計具備可調整、可變換的機能時,空間便不再受限於單一用途,而能隨著生活、工作與家庭結構的演變持續更新。台中室內設計的實踐證明了:真正有遠見的設計,是讓空間持續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委曲求全地適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