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剛踏入室內設計領域的新手設計師,常常將重心放在學習軟體操作、圖面繪製與風格趨勢上,卻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能力──對生活的觀察力。其實,設計的靈感與判斷力,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深深植根於你對世界的理解與感知能力。本篇文章將帶你從「觀察」出發,探索室內設計的初心訓練,幫助你建立出屬於自己的設計底蘊。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為什麼觀察力是設計的根本?
一位優秀的室內設計師,必定具備敏銳的觀察眼光。這種觀察,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好看不好看」,更關乎空間使用上的邏輯、材質呈現的溫度、光影變化的情緒、動線流暢與否的便利性。觀察力,能讓設計師更快理解用戶需求,也能讓創意不再空泛,而是貼近真實生活。
你是否曾經走進一家咖啡館,注意到桌椅之間的距離?或者在電影院時感受到空間光源帶來的氛圍轉換?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若能敏銳地感受並加以記錄與分析,將成為你日後進行設計時的寶貴素材。
三大觀察核心:感官、行為與情境
-
- 感官觀察:空間的色彩搭配、材質質感、氣味、溫度等,會直接影響使用者對空間的感受。
- 行為觀察:記錄人們在空間中的移動軌跡、使用方式,是建立良好動線設計與使用者經驗的關鍵。
- 情境觀察:觀察在不同時段、不同光源或情緒狀態下,空間所呈現的氛圍變化,有助於創造更多元且靈活的設計場景。
五個設計師的日常觀察練習
-
- 每天拍攝一個空間細節:無論是櫃體收邊、光線角度、窗邊擺設,只要打動你的,就留下來。
- 建立靈感筆記本:將觀察到的設計語彙、使用感受與可能的改善方案紀錄下來。
- 主題式觀察挑戰:例如這週只觀察照明設計、下週觀察椅子材質,強化主題記憶。
- 學會「逆向拆解」空間:看到一個設計作品,不只是欣賞,而要問:「設計師為什麼這樣設計?」
- 參與不同生活場域:多接觸住宅、商業空間、公共建築,不設限你的觀察場域。
觀察生活,如何轉化為創意設計?
觀察的本質,是理解與歸納。而當你日復一日累積了豐富的觀察資料後,下一步便是將這些資訊轉化為具體的設計策略。例如你觀察到很多人喜歡自然光的空間,那麼在設計住宅時,就可優先考量大面開窗、反射材質,甚至植入天井的做法。
此外,也可透過 Moodboard、草圖、概念拼貼等方式,將觀察轉譯成設計提案,逐步建立自己的美學語言與設計風格。
從觀察開始,培養出屬於你的「設計品味」
設計品味不是模仿得來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觀察與反思的過程中被雕塑出來。你可以從一間書店的陳列架高度、從地鐵站的燈光分布、從親戚家的沙發與茶几擺放開始,每個觀察點都是你建立設計思維的起點。
當你的設計開始有邏輯、有溫度、有故事時,那就是你真正「有感」地在設計。
設計的第一步,不在圖紙,而在日常
如果你是室內設計新手,請從今天開始,養成觀察的習慣。每天花15分鐘去記錄一個空間的細節,每週反思一個觀察心得,持續三個月,你將會發現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改變了。
設計從來不是一場比誰畫得快的競賽,而是一場對人性、對生活的理解之旅。讓觀察成為你的設計基礎,也讓這份初心,陪伴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