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者視角出發的室內設計創意流程

室內設計_32

傳統的室內設計流程多由設計師主導,依照經驗或美學風格制定方案。然而在現代生活需求日趨多元、空間使用越加細緻的今天,「使用者視角」已逐漸取代傳統為中心的模式,成為設計思考與創意流程的核心。尤其在強調人本與生活體驗的台中地區,從使用者視角出發已成為室內設計的重要趨勢。

什麼是使用者視角?

所謂「使用者視角」,是指設計師在思考與規劃空間時,不以自己的審美或預設經驗為出發點,而是從實際使用者的需求、習慣、心理與情感出發,建構出更符合使用情境的設計解決方案。這種思維方式能讓室內設計更貼近生活,更有溫度與共感力。

使用者視角在室內設計流程中的八大步驟

    1. 1. 使用者洞察:透過觀察、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真實需求。
    2. 2. 建立使用者人物誌(Persona):針對不同空間使用者設立角色模板,協助團隊理解目標對象。
    3. 3. 定義使用情境:從日常生活情境切入,如閱讀、烹飪、冥想等,找出空間的核心功能與動線。
    4. 4. 創意思考與概念發展:依據使用情境進行設計靈感蒐集與風格整合。
    5. 5. 空間原型建構:運用模型、手繪、3D模擬建立初步構想,視覺化呈現設計意圖。
    6. 6. 使用者回饋測試:邀請潛在使用者參與體驗並收集意見。
    7. 7. 優化與細節深化:根據測試回饋調整設計細節,強化實用性與共鳴度。
    8. 8. 實作與持續觀察:設計落實後持續觀察使用者互動,納入未來設計優化資料。

台中室內設計實例:多世代共居空間

在台中北區一處老宅翻新案中,設計對象是一戶三代同堂家庭。業主需求簡單明確:「希望家人之間可以有互動,又保有自己的隱私。」設計團隊首先與全家成員進行獨立訪談,建立出四種使用者人物誌:幼兒、青少年、壯年夫妻與年長者。

設計概念以「流動中的私密」為主軸,劃分出靈活可調的動線與模組牆面,並設置公共閱讀區、開放廚房與可上鎖的個人工作空間。全案透過VR預覽讓各世代成員共同參與空間決策,創造出真正由使用者共同完成的設計流程。

從使用者視角看五種創意發想技巧

    • 生活投影法:將設計者想像置入使用者日常,模擬一整天空間互動流程。
    • 角色扮演設計法:讓設計團隊扮演不同使用角色(如視障者、老人、小孩)重新體驗空間。
    • 極端使用者分析:研究邊緣使用者需求,提升設計彈性與包容性。
    • 空間故事地圖:將空間使用邏輯與時間軸合併視覺化,呈現完整空間敘事。
    • 情緒回饋日誌:讓測試者記錄每日在空間中產生的情緒波動與喜好點。

使用者視角在設計中的挑戰與應對

導入使用者視角固然能提升室內設計品質,但也伴隨多項挑戰:

    • 資料量龐大,整合困難 → 可用Persona模板與數據視覺化工具解決
    • 意見分歧影響設計效率 → 需設計主持人統整共識與引導決策
    • 預算與彈性限制 → 以模組化與可調式設計兼顧成本與需求多樣性

讓室內設計從理解人開始

設計不該只是風格與美感的展示,更應是生活邏輯與情感需求的體現。從使用者視角出發的室內設計,讓空間真正成為人的延伸、情感的容器與生活的主角。透過創意流程與實務應用的結合,室內設計師能在設計中找到新的價值與意義,也為居住者打造出更符合自我、可持續且具共鳴的理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