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室內設計新手都有一個共同的挫折感:提案時,自己明明已經做了很多努力,畫了漂亮的圖、準備了精緻的配色板,卻發現業主聽不懂,甚至無法產生共鳴。這不是你不夠專業,而是你沒有「轉譯」出業主聽得懂的設計語言。
設計的核心之一,就是「溝通」。而要成為一位有能力落實好設計的設計師,你必須具備良好的設計溝通力。本篇將從設計對話中的常見誤區出發,帶你掌握五大說服技巧,並透過實際案例分享,協助你在台中室內設計市場中,與業主建立更順暢的信任關係。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新手常見的溝通誤區
-
- 誤用專業術語:業主並不了解你說的「垂直量體」、「對稱結構」、「開放式軸線」是什麼。
- 忽略業主視角:設計提案只講設計理念,卻沒有回應業主關心的「預算」、「工期」、「使用便利」。
- 情感連結不足:作品雖美,卻讓人無感;沒有說出空間如何貼近業主的生活。
五大設計溝通技巧
-
- 用生活語言說明專業概念:與其說「讓光線穿透材質」,不如說「讓早晨的陽光灑在你用早餐的位置」。
- 使用圖像輔助溝通:Moodboard、手繪草圖、參考照片更容易讓業主理解概念。
- 明確界定需求與優先順序:引導業主釐清他們的「必須要有」與「想要有」,避免不切實際的期待。
- 關鍵詞對話法:多用「你希望這個空間有什麼感覺?」而不是「你喜歡北歐風嗎?」讓溝通從情緒出發。
- 預演與演練簡報提案:提案前先對自己演練說明內容,檢查用語是否過於專業、敘述是否流暢。
實戰案例:從「推銷設計」到「建立共識」
台中一位設計師在幫一對新婚夫妻設計新家時,起初提案使用了大量極簡白色基調與冷灰系家具,強調現代簡約感。但業主卻遲遲無法點頭,總說「有點冷、有點空」。
設計師後來改變策略,從「你們平常假日最期待做的事是什麼?」這個問題入手。夫妻回答:「希望週末能泡咖啡、曬太陽、在家放鬆閱讀」。設計師立刻調整設計語言:「這個陽台我讓它變成一個專屬你們的週末角落」,並展示一張陽光灑落的午後沙發實景照片。
結果?提案秒過。這不只是設計改了,而是語言對了。
設計師要懂的不是講術,而是「感受的翻譯」
室內設計的本質,除了實用與美感,更是對人的理解。設計師要能將「抽象的情感需求」翻譯成「具體的空間解法」,並用讓人感到被理解的方式表達。
這樣的能力,不僅能提升提案成功率,更能讓業主從「配合設計」變成「一起參與設計」,進一步拉近你與他們的關係。
好設計,需要好溝通
再好的設計,如果業主無法理解、感受不到,那就不會被落實。室內設計不是自我表現,而是與他人合作共創。
對於立足於台中室內設計產業的新手設計師來說,溝通力絕對不是附加能力,而是核心能力。從今天起,練習說話的方式、練習傾聽的技巧,讓你的設計被「看見」也被「認同」。